《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
出版时间:1998-8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雁南,苏中立,郭汉民
页数:418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内容概要[E]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由于西学的东渐,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文化挑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涌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近代社会思潮的云涌风发,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之积极精神的高扬,努力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新路。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作者简介[E]
雁南
男,1929年2月生,重庆市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员。1952年8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60年10月调中央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编辑。1972年春至贵阳师范学院(后改为贵州师范大学),先后任教员、副教授、教授。曾任该校校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优秀论文评选委员通讯评委等10多种职务。自1956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著、主编史学著21种29册。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书籍目录[E]
本卷导论
一 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二 不同建国主张的交锋、搏击
三 主导思潮地位的确立
第十三编 抗日救亡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下)
第一章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思想的深入发展
一 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二持久抗战思想
三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抗日救亡主张
一 国民党对曰态度的转变
二 持久消耗为克敌制胜的“唯一要诀”
三 “全面抗战”
四 抗战与建国并进
第三章 各界民众抗日救亡思想的深入发展
一 各界民众抗日救亡思想的深入发展
二 各界民众对于抗战前途的议论
三 各界民众关于全面动员,支持抗战的主张
四 各界民众关于坚持团结抗战的主张
五 各界民众以民主求团结抗战的主张
第十四编 抗战时期的投降主义逆流
第一章 新民会与新民主义
一 日伪新民会
二 汉奸理论:新民主义
第二章 汪精卫集团的卖国主义
一 “和平反共建国”理论
二 汪精卫鼓吹的“大亚洲主义”
三 汪精卫集团的“三民主义”
第十五编 三四十年代文化领域中的思潮与主张
第一章 文化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 现代新儒家与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复兴思潮的高涨
二 钱穆的中国文化“开新”论
三 熊十力的“体道立极”、“融贯中西”
四 冯友兰的“中国文化转型”论
五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的改造与复兴”
六 现代新儒家评价
第二章 “战国策派”的文化思想与政治主张
一 “战国策派”及其“战国时代重演”论
二 力的政治与力的文化
三 英雄史观与英雄崇拜
四 时人对“战国策派”的评论与批判
第三章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二 四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三 自由主义的文化主张
四 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主张
五 关于自由主义的争论
六 中共对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运动”的批判
第十六编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备
第一章 在斗争中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 中国共产党內“左”倾错误的长期存在与严重
二 中共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讨论与总结
三 毛泽东等创立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內涵
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三 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
一 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
二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 开创了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四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十七编 国民党的建国理论与主张
第一章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共和国”方案
一 国民党“六大”和“三民主义共和国”方案提出
二 关于民族主义的政纲政策
三 关于民权主义的政纲政策
四 关于民生主义的政纲政策
第二章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一 反共高潮与《中国之命运》的出台
二 《中国之命运》的基本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
第三章 叶青三民主义的“一次革命论”
一 叶青及其“三民主义研究”
二 叶青对于三民主义的“基本认识”
三 叶青所谓的“一次革命论”
第十八编 中间线路思潮的兴起怀转变
结语:历史选择了人民共和国
后记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章节摘录[E]
本卷导论
一 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头中国守军对蓄意制造侵略事端之日军的奋起还击,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卫战争正式打响,中国历史由此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历时8年,中国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战结束后,经过4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历时12年,这是中国历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迅猛推进的年代。这期间,社会思想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斗争,在历史法官面前,各类不同的社会思潮都接受了极其严格的裁判。
思想领域所呈现的新面貌以及发生的新变化,是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抗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日本的全面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严重危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这种特定的政治环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作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表征,首先是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从十年内战转为重新合作,并且以此为重心,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是中国政局的决定性因素。共产党早在被“围剿”中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各种努力。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通过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决议;1936年5月放弃“反蒋”口号;同年12月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凡此种种,都是共产党推动蒋介石转向抗日的重要步骤。七七事变加快了国共两党靠拢的进程。在共产党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其对抗日战争的意义不可低估。
……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第四卷》编辑推荐[E]
近代社会思潮的云涌风发,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之积极精神的高扬,努力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新路。该系列丛书是近代社会思潮的概况和总结,有粗矿有细微,值得深度。是学者小了解近现代历史、人文思潮的必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