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1

《素书博弈学》完整版_2009-11_新世界出版社_黄石公

《素书博弈学》《素书博弈学》完整版_2009-11_新世界出版社_黄石公

《素书博弈学》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黄石公
页数:274
字数:350000
译者:何晓


《素书博弈学》内容概要[E]

上下五千年,一部谋略史。在这条充满智慧的历史长廊中,那些卓有成效的谋略家,像每一个拐角处最醒目的雕塑,各自无声地讲述着一段曾经的惊天动地——手握《素书》的张良,就是其中极其引人注目的一位。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是韩国的宰相。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招募刺客刺杀秦王失败,不得已逃亡到下邳,得遇当时的大隐士黄石公。在下邳的一座小桥上,黄石公通过故意扔鞋,让张良捡鞋、穿鞋,五天后天亮时见面等方式考察了张良,认为他“孺子可教”,然后传给他一本“读之可为王者师”的奇书。  这部奇书,就是《素书》。“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绢,含有“质朴”、“根本”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简单的道理”。《素书》全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句,用一千三百六十个字说明了一个想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修身方法、处世之道、用人原则、治国经验。凭借这本书,张良在楚汉相争的乱世帮助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化解了无数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危机,以至于刘邦慨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素书博弈学》作者简介[E]

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神仙通鉴》关于他的记载:“神龙为帝,见一异人,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衣,下系皮裙,蓬头跷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乱舞,口称:‘予居黄石山,树多赤松,故名。’”因此,后人将这位奇异的老人称作黄石公

《素书博弈学》书籍目录[E]

前言第一章 潜居抱道成绝代之功 张良博弈的秘诀:明道、通数、审势、达理 “潜行隐世”就是“伺机而动” “得机而动”,就能成为博弈强者第二章 德智兼备为人中豪杰 成大事的关键是要讲信义 不爱财,才能跨出成功第一步 敢担当的人才有机会成功第三章 绝嗜禁欲人无欲则刚 一个走远路的人必须轻装上阵 常念“八字真言”就能不犯错误 不怀疑别人,也不让别人怀疑第四章 深计远虑具莫大之神通 人不学习,再聪明也不会有智慧 想成功,一定要有完美的计谋第五章 先揆后度居不败之地 知人善用是创业的关键 谗言恶行是祸乱的根由第六章 设变致权莫测如鬼神 左右为难时,不妨随机应变 将志向深藏在心里,让它发芽生根 在博弈场上,失败是平常事第七章 博谋忍辱保吉祥安乐 博谋能让人少走弯路,更快地实现理想 笑对羞辱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事业 “至诚”的力量胜过任何技能第八章 贪鄙苟得危亡自败之道 博弈之道最难过的关是欲望 自负的人注定孤立无助 任用可疑的人等于置自己于火药桶上第九章 敛智藏器真人不露相 有错而不自知的愚蔽之人没有博弈能力 个人的权威能达到什么境界,取决于这个人的心胸 尊重你任用的人,将事半功倍第十章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失败的先兆,是忠诚的人离你越来越远 倚势挟权者会被逐出博弈的角斗场 名与实相符,可成大事第十一章 反复无常用人之大忌 众叛亲离,必致灭亡 有才的人会比无才的人带来的损失更大 心胸狭窄的人,绝不可能成就大事 刘璋的教训:既迎又拒,必招祸端第十二章 以弱胜强当决策于仁人 忘记过去的人,就像从树上掉下的落叶 强者就是善于使用人才的那个人第十三章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李广难封:心胸狭窄者难得善终 怨气就像种子,生长出果实后就大祸临头 赏罚有度,公道自在人心第十四章 得人者安无定谋者危 大局安危全在某些人的一念之间 任何荣辱都不是一时一事造成的第十五章 国危政乱皆因上梁不正 喜怒无常的人一事无成 有什么样的君主,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第十六章 求贤养人当有容人之器 养:让人才留在身边的方法 观察时势是博弈者的基本素质第十七章 慧眼识珠良禽择木而栖 拥有一双慧眼,是认识英才的前提 盲目重才,那么这个国家仍是不堪一击第十八章 有道者吉吉则百福皆归 居安思危,最佳的博弈心态 有道无道,判断博弈结果的风向标第十九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找志同道合的人共谋大业 不用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 远离那些热衷于争宠的女子 和面对共同强敌的人结成联盟第二十章 正己化人得博弈无上妙道 “利益共享”是博弈的最佳战略 “顺其自然”是博弈的最高智慧附录 [秦]黄石公/素书(原文) [宋]张商英/黄石公素书原序 [宋]张商英/黄石公素书考 [清]钦定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晋]皇甫谧/高士传·黄石公 [晋]干宝/搜神记·黄石公神祠 [宋]张商英/黄石公素书注释 [秦]黄石公/三略 [秦]黄石公/青囊经 [汉]张良等注/阴符经 [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汉]班固/汉书·张良传 [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张子房

《素书博弈学》章节摘录[E]

第一章潜居抱道成绝代之功【博弈之道】作为一部蕴含丰富博弈智慧的经典,《素书》一开始就向我们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即本书是为贤人君子而作的,《素书》所论的博弈之道,既非阴谋诡计,亦非旁门左道,而是堂堂正道。兴衰有规律,成败有定数,去留也有一定的道理,要想把握这些规律、定数和道理,就得明道、通数、审势、达理,这是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所谓明道,即“明于盛衰之道”,能看清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所谓通数,即“通乎成败之数”,通晓事业成功和失败的规律;所谓审势,即“审乎治乱之势”,清楚社会有序和混乱的趋势;所谓达理,即“达乎去就之理”,知道什么时候该留下,什么时候该离开。张良博弈的秘诀:明道、通数、审势、达理张良在下邳得黄石公传《素书》,虽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奥妙,但其所学却足以使他“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实现了自己灭秦的大志,帮助汉高祖完成了建立汉朝的大业,功成名就,而且得以善终。因为张良是《素书》的第一代传人,他一生的功业,与《素书》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本书的开篇,我们有必要详细地介绍张良的生平。 张良,字子房,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历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相国,他的父亲张平也曾经是韩国的两朝相国。因为张家做了韩国的五代宰相,秦将韩国灭亡后,张良便拿出全部的家财招募刺客,打算刺杀秦王,结果没碰到秦王,却失误伤着了驾车的人。秦王大为震怒,命手下迅速捉拿刺客。张良无奈,只得更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一天,张良从下邳的一座桥上经过时,一位穿着褐色衣服的老者来到他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拾上来!”突然听到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这样和自己说话,张良很诧异,但想到他年纪那么大,还是忍气吞声地下去将鞋子取上来,并屈膝给他穿上。老者穿上了鞋子后笑着离开了。走了不多久,老者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是可教之材。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吧。”张良虽然纳闷,但还是答应了。可是五天后天刚亮,他来到桥上时,老者已经等候在那里了,看到他来,生气地说:“怎么能来得这么晚?你回去吧,五天以后还是在天亮时来见我。”这样反复两次之后,张良终于让老者满意了,这才得知自己前段时间三番五次被考验的原因。老者从身上取出一部书,告诉张良:“读了这部书,你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过后天下将大变,十三年后,如果你想见我,便去找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便是我。”说着便不见了踪影。张良天明后将书打开,才看清书名叫《素书》。从此,他潜心诵读,每天都有收获,感觉自己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十年后,陈涉起义,张良也聚集了百余个年轻人响应。景驹在留地自立为楚假王后,张良想去投奔他,却在去的路上遇上了沛公刘邦。张良曾经多次对他人讲述《素书》中的智慧,但都没有人能够领悟其中的真谛,后来他给沛公讲,沛公听了十分叹服。于是,张良感叹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赐予的啊!”从此,张良开始凭借《素书》辅助刘邦一统天下。刘邦和项羽接受楚怀王的命令,分路进攻秦国都城咸阳,并当众宣谕“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入,但权力尽归项羽,反受其控制,被封为汉中王,驻节南郑。项羽的谋士范增深忌刘邦,打算把他杀掉,没有成功就想把他软禁在咸阳。刘邦为了脱离虎口,问计于张良,张良说:“我有办法。”第二天,张良先以调虎离山之计向项羽奏请,派范增往彭城催怀王徙居郴州。范增临行的时候,向项羽约法三章:一是不可离开咸阳;二是重用韩信,若不用则杀之;三是不可让刘邦归汉中。事隔不久,张良再次让刘邦上表说,国家经济拮据,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节约开支,目前驻咸阳有几十万军队,坐吃山空,不如将诸侯遣回驻地,减少开支。项羽准奏,即令新封诸王限五天内起程返国,可是由于与范增有言在先,于是就单独不准刘邦成行。刘邦大惊,急与张良计议。张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叫刘邦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地省亲。项羽看过了刘邦的表章,沉思了好一会儿,对刘邦说:“你要回乡接取父母,亦是人子孝亲之意,但怕不是出自本心,是不是我要你留在咸阳,才有此举呢?”刘邦装出悲戚的样子回答:“我父亲年老,无人侍奉,我日夜怀念,无时或已。往日因见陛下初即位,事务繁忙,故不敢启齿。今见各诸侯已返回驻地,能享天伦之乐,独我留在此地,又不知何年何月得见父亲之面了!”说到这里,哭了起来。这时,张良故意唱起了双簧,他悄悄地对项羽说:“不可以放刘邦回乡取家眷,宁可遣他驻汉中去,使人去沛地把他的家眷带到这里来当人质,就可以好好控制刘邦了。” 项羽认为张良的计策非常有道理,但是仍然不想放刘邦到汉中去。于是,陈平又乘机启奏说:“陛下既封刘邦为汉中王,已布告天下,臣民共知,不使他上任,恐不足取信于天下,大家会说陛下登位便说假话,那对以后的法令,他们不是也会阳奉阴违吗?”这样也有道理,那样也有道理,本来就有勇无谋的项羽开始糊涂起来,他想了很久,无可奈何地对刘邦说:“既然大家这样说了,也是合情合理,现只可准你去汉中上任,不可回沛地,明天就起程吧。” 汉王刘邦要回封国,张良为之送行,一直送到褒中这个地方。张良劝告汉王把栈道烧掉,这样方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根本没有东还的意思,以便让项王失去提防之心。汉王听从了这个建议,让张良回到韩王身边做事,自己则一边向前行进,一边把栈道烧光。张良行至韩国境内时,获知项羽已经在彭城把韩王杀掉了。这时汉王在三秦安定下来,张良便回到汉王那里,并被封为成信侯,跟随汉王向东攻打楚国。汉王带军在彭城遭到重创,大败而归。行军到下邑,汉王翻身下马,背靠着马鞍问身边的人:“能与我共同成就事业的人,我计划用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地奖赏给他,但这个人又是谁呢?”张良答道:“楚国有一位勇猛的将军,就是九江王黥布,他与项王有极深的矛盾。彭越与齐王田荣正联合起来在梁地共同反叛楚国,事情紧急时这两个人都可以委以重任。而在汉王的将领之中,唯有韩信才可以托付重任,独当一面。如果您现在真想封赏土地,那就赏给这三个人。如能这样,楚国就一定会被打败。”汉王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派萧何游说九江王黥布,然后又派人去联络彭越。果然,后来楚国被汉王打败,这三个人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良因为身体较弱,常常生病,所以不曾独自一人带领军队四处征战,但他作为谋臣,常常为汉王出谋划策。汉三年(前204年),汉王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汉王忧心忡忡,惊恐不已,便把郦食其叫过来,一起谋划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郦食其说:“以前商汤伐桀时,把杞地封赏给夏的后代;武王伐纣时,把宋地封赏给殷的后代。但现在秦国对天下人残暴无比,毫无道义可言,它把六国全部消灭,使其后代根本没有立锥之地。如果陛下能把六国的后代重新封立起来,人们就会因此而对陛下感恩戴德。这样做以后,便可逐渐称霸。”汉王应道:“就这么办吧。”郦食其还没有付诸行动,张良从外地赶回来见汉王。正在用餐的汉王告诉张良说“门客中有人替我谋划了削减楚国力量的计谋。”然后把郦食其的计谋详细地讲给张良听,并且问:“子房,你感觉这条计策怎么样呢?”张良回答道:“向陛下献这条计策的究竟是谁?这会彻底坏了陛下的大事!”汉王问:“为什么这样讲呢?”张良说:“我需要用您面前的筷子比划一下,请您拿给我。以前商汤、周武王册封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把握控制那些人的生死大权。但现在陛下能轻易控制项籍的生死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把商容的品德操行表彰了一番,表示十分敬重箕子,并把比干的坟墓进行了一番修整,这些陛下现在能做到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看到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别贫穷,便把殷朝积聚的粮食钱财全部赏赐给了老百姓,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些吗?这是不能分封的第三个原因。周把殷彻底打败之后,把战车改成了运输车,把兵器放倒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四个原因。周灭商后将战马放养在华山南面,表明不再发动战争,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五个原因。成群的牛放牧在野外的桃林之中,表明不会再用来运转粮草辎重,现在陛下可以这样做吗?这是不可分封的第六个原因。并且那些普天之下的谋士宾客,背井离乡,远离亲戚故友,前来跟随陛下,对赏封土地都是梦寐以求,但您现在却要赏封六国的后裔,这样必然会使谋士宾客纷纷离开陛下,而各自回国侍奉国君,会聚故友,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境况下陛下又能依靠谁去取得天下呢?这是不可分封的第七个原因。现在只有削弱楚国的力量,如果让它强大起来而六国成为其附庸,陛下您也就根本不能成就大事了!”汉王听了,把口中的饭食吐了出来,大骂:“这个书呆子差点把老子的大事给坏了!”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之后,听从了别人的劝告,拥兵自重,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心想自己这里形势吃紧,韩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要挟,当时就想大骂韩信的使者。张良私下里对刘邦说:“这时候可不能训斥韩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韩信。现在韩信帮助您,则楚王就会灭亡;如果韩信背叛了您,去帮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险了。韩信派人来,无非是想试探一下您的态度,您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让他守住齐地,至于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回头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何必当个假王!”于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汉五年(前202年)冬天,楚军接连失败,被汉王追击到阳夏之南。但汉王在固陵坚守不出,本来相约合击楚军的诸侯到了日期却不见踪影。后来,还是因为汉王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诸侯才纷纷赶来。

《素书博弈学》编辑推荐[E]

《素书博弈学》:从中国经典中学中国智慧,上有道德治国之行,中有全身保命之术,次有霸业匡邦之理。《素书》全书仅有六章,一再三十句,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却可以知天地交换,晓人事莫测。凭借这《素书博弈学》,张良在楚汉相争的乱世帮助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以至于刘邦慨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中国博弈第一书素书咒语: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