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1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有志,贺培育 著
页数:173
字数:137000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前言[E]

一本被“问”出来的书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自序
书,本是写出来的,为什么又说是被“问”出来的呢?看来,中国文字释义的特征决定着必须对这一问题做出特别的解释。
群众问
2006年5月的一天,我在长沙定王台新华书店买书,不巧碰到了两个熟人,彼此招呼后,居然还被介绍给熟人的熟人。真没想到这位熟人的熟人还是个蛮有思想的人,一听说我是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以为我什么都懂,便“劈头盖脸”地问来:现在书店里有很多关于“成功之道”的书,什么《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勇气决定成败》、《心态决定成败》,等等,请问到底是什么决定成败呢?
自己问
一听到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真的被问住了。好在都是“熟人”,我实话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研究。”此时,我的熟人出来解围:应当说,每本书的标题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客观地说,我熟人的回答也没有错。因为角度不同,结论就可以不同。但细一想来,这个回答仍然不明确,因为抽象度太高,涵盖面太广,灵活性太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呢?我又在问自己。
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要比较明确、具体地解答这一问题,一要做系统思考,二要做动态思考。所谓“系统思考”,就是要考虑到问题解答“链”中,影响成败要素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这些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影响成败的诸如“智慧”、“勇气”、“毅力”之类的人类优秀品质;二是影响成败的诸如“战略”、“思路”、“细节”、“规范”之类的行为实施的关键因子。而所谓“动态思考”,就是要将影响成败的人类行为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实施的关键因子置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中去认知、去考量。通过“系统”与“动态”的思考,去厘清优秀品质、关键因子与不同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去认知和考量各个要素在通向成功道路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在思考过程中,我提醒自己,尤其要注意将明显的“对立”范畴如“战略”这一宏观的东西和“细节”这一微观的东西既要表现出来又要分辨开去,这样才能突出针对性。
思考到这一“份”上,又遇到了新问题:人类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实施的关键因子有很多,且在事物的成败问题上都可能发挥效用,怎么办呢?受到毛泽东同志关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的启发,于是我采取了“择其要者而从之”的办法。
依循上述原则和办法,为了满足构成“理论系统”的好奇心,我在左思右想、多方征询意见之后,居然“整”出了走向成功的十大联动关系,即现在书的十章标题,总其名日:“决定成败十动论”,且自认为会有“解疑释惑”的功效。
如果我没有记错,正式完整地将“决定成败十动论”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写在一张纸片上是2006年6月18日,那是我从长沙去湘潭看望当时都健在的老父亲和老母亲的途中,在车上,我将这缠绕在我脑海中很久的“思”与“想”记在了随便抽出的纸片上。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此刻已是2011年6月18日凌晨,距我当初正式成形的“十动论”的“思”“想”已有整整五年,恰好今天又是父亲节,父母已经仙逝,作品即将出版,为了弥补严慈在世时我表达孝心的不足,谨以此序作为节日礼物献给我心目中伟大的父母双亲!
听众问
在记忆中,“决定成败十动论”的核心内容,在我这些年的主动的和被动的演讲中,我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信手拈来予以讲述。如,省委组织部五处安排我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全省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班讲课时讲过;在省高教工委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上讲过;在省图书馆举办的读者座谈会上讲过;在省社会主义学院的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上讲过;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大学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都讲过。
为此,我常常庆幸:还是教授好,有了一个“想法”,可以在很多的场合“发表”。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到处演讲,固然可以广泛宣传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也引来过一些麻烦:
零八年在我院与黄花机场管理集团共同举办的“临空经济研讨会”上,一位副总经理问我:在省委党校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班上,您答应了我们这些学员,将所讲的“决定成败十动论”写成书出版,并且还说送我们每人一本,因为建议您写成书是我们班学员最先提的。不知现在书出来了没有?
类似的问题,高校处级班的学员也提过好几次。每遇此境,我只好说:我将组织一个写作班子,依靠众人的智慧,以便尽快完成这一任务。
作者问
本书写作班子是我院副院长贺培育同志在2010年3月根据我的“在2009年进院的博士生、硕士生中选”的建议而具体定的。依章次顺序分别定了王安中、马延炜、吴志国、邓平、张小乙、范东君、李卓琦、高立龙、杨斌、徐华亮这十位作者。
这些年轻的作者在得到通知后,有的彼此私下发问,有的直截了当地向我发问,为什么叫我们来撰写这样一本通俗的励志性的书呢?这个问题更加坚定了我想叫青年学者来写这样一本书的决心。于是在培育同志召集的第一次提纲讨论会上,我开宗明义地表达了我的两点考虑:一是年轻硕士、博士受过多年正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但是他们写通俗作品的能力在高校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唱惯了“现代京剧”,应借此机会学会哼哼“湘剧高腔”。这样,有利于培训多功能的“智库”工作者,以便应对现实中复杂的多样的科研写作和理论宣传的要求。二是他们正值企盼人生成功的关键时期,在写作过程中可提升思想水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写作阶段,我们年轻的作者们还发出了“这样的通俗著作怎么能写出新意来”的疑问。对于这个问题,在几次问答式讨论会上,我反复强调:事事都有创新空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本书的每章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关键是要把朦胧的“想法”变成精当的“说法”,把精当的“说法”变成扎实的“做法”,在扎实的“做法”中生出奇妙的“办法”,使奇妙的“办法”产生惊异的“变化”,把握了其中的奥妙,你就领悟了创新的真谛,也就找到了创新的空间,并可表现创新的能力。
本书之能面世首先应归功于这批年轻的作者,他们在培育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六改提纲,五易其稿,其付出的辛劳和心血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我,只不过是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根据书市上出现的使人产生困惑的现实和人们希冀弄清的问题、企求成功的要求,产生了一个意在解疑释惑、促成成功的朦胧的“想法”。
如果这本书今后还真能有点什么叫“功劳”的东西的话,那么,我应提前说出:从把朦胧的“想法”变为精当“说法”,把精当的“说法”变成扎实的“做法”,再到奇妙的“办法”,直至惊异的“变化”,这些“功劳”都是培育同志率领的十位作者和广大读者的。
初稿出来之前,培育同志联系了北京一家出版社,据说出版社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多次问我们何时能交稿。然而,去年下半年,我在美国学习时,培育同志突然告诉我说,湘潭大学出版社知道我们这部书稿后,非常热情、非常主动、非常慷慨地向我们邀稿,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于是书稿交给了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总而言之,我们这本“十动论”的问世,就是在不停的追问中面世的,没有这一系列的追问,就没有今天读者面前的这本拙著。我要衷心感谢来自群众的追问、自己的追问、听众的追问、作者的追问,或许有一天还要感谢来自读者的追问。
最后,我还想讲几句题外的话,因为每每写到“感谢”二字,我便会感慨万千——
这些年来写书的很多,写“感谢”的亦不少。在不少的“感谢”中,我发现一个普遍性的缺憾是:抓住了一头,忽视了两头。即注重了“手头”但找不到“源头”也看不到“前头”。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稍加注意,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写书人的“序言”或“后记”中,由于感恩心的作用,大家注意感谢对“书”的“产生”和出版有直接的或显性作用的如养育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老师和帮助自己的亲友。显然,感谢这些人不但无可非议,而且必不可少。
问题在于,作为一种倾向性、普遍性的现象,我倒是要说,还应注意追溯“源头”,不要忽视想望“前头”。
所谓“追溯源头”,就是说,在当下的中国,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出版,对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直接的、显性的帮助起内在规定和整合作用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所谓“想望前头”就是说,一本真正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书,必然会有一批认真阅读并热心宣传的读者。这些千千万万的读者,将使作者的“讲法”变为大家的、“想法”,使作者的“说法”变为人们的“做法”,使作者的“思考”改变众人的“思想”,使作者的“言论”变为社会的“舆论”,使作者的“发言”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些,难道不值得感谢么?!
千万不要以为我这样写是故弄玄虚且离题万里,因为,作为著者的我深知:
决定《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一书“成败”的,不仅是因于父母和老师、亲戚和朋友、作者,更源于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其效用的有效显现还有待富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千千万万的伟大读者。
朱有志
2011年6月19日凌晨4点于
湘江之滨浏阳河畔跃进湖边德雅村里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内容概要[E]

本书对“究竟什么决定成败”这一问题做了系统、动态的思考。所谓“系统思考”,就是考虑影响成败要素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将影响成败要素分为两类:一是影响成败的诸如“智慧”、“勇气”、“毅力”之类的人类优秀品质;二是影响成败的诸如“战略”、“思路”、“细节”、“规范”之类的行为实施的关键因子。所谓“动态思考”,就是将影响成败的人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实施的关键因子置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中去认知、去考量。通过“系统”与“动态”的思考,去厘清优秀品质、关键因子与不同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去认知和考量各个要素在通向成功道路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书籍目录[E]

第一章 萌动时观念决定成败
 1.思想支配选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定西人的两种选择 

?苹果公司的传奇总裁 
2.价值观引领方向 

?万能科学家 

?第一个黑人州长

?仲永的故事
3.志向主宰人生

?何谓大丈夫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二章 启动时思路决定成败
 1.预则立、不预则废

?“头三步”定成败 

?决定命运的1OO天 
 2.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有的放矢,方能成功 

?不打无把握之仗 
 3.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四板斧”与“五字诀” 

?“人亡政不息”与“五个硬币” 
第三章 大动时战略决定成败
 1.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

?南辕北辙的后果 

?福特和微软的战略决策 3

?汉朝制服匈奴的长远之计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善谋全局者擅制胜 

?西安事变起落皆在大局 
 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运筹退敌 

?毛泽东的“小屋子” 

?陈云的“大算盘” 
第四章 微动时细节决定成败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帝国亡于铁钉 

?巴林银行倒闭 
 2.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滴智慧”改变人生 

?《麦当劳手册》的秘密和魅力 
 3.细微之处见功力

?海尔的细节功夫 

?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 
第五章 速动时气势决定成败
 1.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百万雄师过大江 

?突击战术的奥妙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以色列奇袭恩德培机场 

?“巨人”的重新崛起 
 3.借势造势,无“势”找“势” 

?狐假虎威,巧妙借势 

?搭上神舟,蒙牛变猛牛 

?一票难求:电影也疯狂 

?危中找机,999感冒灵化劣势为优势 
第六章 久动时毅力决定成败
 1.不到长城非好汉

?以弱胜强之法宝 

?征服百老汇的秘诀 

?企图心让史泰龙坚持到底 

?毅力能使大山移 
 2.行百里者败半步

?两人挖井 

?骏马与骆驼找水 

?龟兔赛跑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囊萤映雪 

?卧薪尝胆

?凿壁偷光

?爱迪生成功之秘诀
第七章 主动时规范决定成败
 1.按部就班乃制度使然

?萧规曹随的典故

?荣华鸡与肯德基的较量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合理的规则很重要

?奖惩分明:规矩就是规矩

?约法三章的威信
 3.依赖英雄不如依赖机制

?总统是靠不住的

?只剩大拇指的手

?日本人的“洁癖”如何炼成
第八章 被动时智慧决定成败
 1.人是万物之灵长

?都江堰的智慧

?沙漠人的农业奇迹
 2.智者不惑

?唇亡齿寒

?空城计

?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3.智慧改变命运

?田忌赛马

?刘备“哭”出一片江山

?诸葛亮与赤壁之战
第九章 平动时心态决定成败
 1.为阳光的心态喝彩 

?看门人的进取心

?不穿鞋背后的商机
 2.信心比黄金更金贵:

?利锥不与囊中处

?“水门”的痛楚
 3.专注心态的魅力

?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一只苍蝇决出世界冠军
第十章 难动时勇气决定成败
 1.勇者无畏

?你会跨过心理的“桥”吗?

?困难难不倒英雄汉

?畏缩退避绝前程
 2.困难考验胆识

?敢为天下先

?不畏失败,敢于创新

?勇于冒着风险走进某些“禁区”
 3.狭路相逢勇者胜

?秃鹫如何在狮子与老虎相争中获利?

?人生需要一种“亮剑”精神

?林肯屡败屡战的人生经历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章节摘录[E]

什么是萌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本意是指草木发芽,就人而言,则可指行动前的心动,代指事物的酝酿、发端阶段。行动前的“畅想”;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前的“立志”;一项事业启动前的“酝酿”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萌动。在事物的萌动阶段,人的观念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有了正确观念的指导,事情的成功就大有希望,而缺乏正确的观念,就是南辕北辙,始终也不能到达事业成功的彼岸。
1.思想支配选择
任何事物都是从萌动开始的,萌动开启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由思想和观念决定的,怎么想决定怎么做,即思想决定行动。任何行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一个人受环境影响形成的既有的思想观念决定他将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社会领域的革命需要观念先行,政治领域的改革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先进的观念作为先导,改革将难于推动,尤其在改革的初始阶段,由于面临着利益格局的种种调整和传统观念及惯性思维的束缚,普通民众很难信任未知的革新,这时候,改革推动者的观念尤为重要,如果他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坚定的意志,那么想要推动改革就好像痴人说梦。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在观念变革引导下的伟大实践。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国力得到显著增强。到2010年,按照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军事上,如预警机、新型核潜艇、新型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防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迈进了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贡献,正是在他的推动下,真理标准的讨论得以破冰前进,市场经济改革得以在困境中推进。
邓小平锐意改革的观念与其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是位有着开放和创新精神的领袖,早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使得他具有开放思维和包容的眼光;解放战争期间领导第二野战军转战中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坚持斗争,让他具备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政治上三起三落,使得他能够从容面对政治风浪,宠辱不惊;“文革”期间下放江西,使得他更加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形成实事求是的风格。“文革”后复出之初,邓小平就赴日、美等国考察。在对日本8天的访问中,邓小平挤出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参观了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等三个大企业。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小平在参观新日铁的君津钢铁厂时,仔细询问了工厂的设备、技术,并希望日本朋友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介绍给在那里实习的中国工人,使人感受到了他一定要在中国建成同样先进工厂的决心。正是这种决心在后来促成了上海宝钢的中日合作项目。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在日本的经历,促使邓小平形成和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奠定了改革开放的观念,中国人民才能够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他的改革信念和改革信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可能面临更多的曲折。
●定西人的两种选择
在事物变动将要发生时,人们或许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如果观念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动就将如同始终无法破茧而出的虫蛹,不能化茧成蝶。从我国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经验中可以看出观念的重要作用。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不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源的贫乏、交通的制约,更多可能是因为当地人观念中没有致富的冲动。如果贫困地区的人们没有致富的观念,他就不会从主观上想方设法摆脱贫困,而是一味地依靠政府和他人的帮助,并且认为这种帮助理所当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大学生西部考察团到我国最贫穷的县——甘肃省定西县考察,发现最穷的当地人全部家当还不到五块钱,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大姑娘没有裤子穿,要是想出门,得让母亲把裤子脱下来,女儿再穿上。大学生们看到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蹲在墙角晒太阳、抓虱子,就好奇地问干部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事情做?干部回答说以前给他们在县里砖瓦厂和石灰厂找了活,但是这些年轻人嫌累,不愿意去。学生们问道:他们怎么生活?干部回答:粮食吃完了,就拿着口袋到乡政府去要救济;救济粮到手,一部分留着,一部分换酒喝,吃完了,再来要。有一次,一群摄影爱好者到了这里,见到一群小孩子放羊,摄影人就问小孩子:“你们放羊干嘛呀?”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卖钱。”“卖钱干嘛呀?”“娶媳妇。”“娶媳妇干嘛呀?”“生娃子。”“生娃子干嘛呀?”“放羊!”摄影人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当时的定西人并不缺乏致富的机会,而是由于长期的扶贫工作,所之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一味依靠社会的帮助,这样的贫穷是观念的贫穷。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单纯依靠有社会责任感和善良愿望的人们的努力恐怕远远不够。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不在于在物质上给予多少,而是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
在改革开放成果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带动下,定西人萌发了“自强致富”的;中动,产生了寻求致富途径的意识。但是在传统思维方式下,他们找不到致富的路径。农民们认为,定西没有矿产资源,又不沿海沿江,如何能够走上富裕道路呢?在外来观念的冲击下,定西人依托本土资源,发现了自身特有的优势。马铃薯原本是定西的传统产品,但当地马铃薯的品质差、外形差,没有销售市场,此前只是作为农民的口粮,并不能发挥经济效益。在政府的帮助下,定西农民逐渐转变了认识,他们对马铃薯有个生动的比喻:“这土豆就像大姑娘一样,长得不好看,没人要,品质差,也没人要;样好质优的,市场才畅销。”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和农民一致认为,只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粗放型作物精细化,才能开辟马铃薯产业的新局面。
……

《究竟是什么决定成败》编辑推荐[E]

朋友们,不要陶醉于成功的降临,也别屈从于失败的侵袭,成功时多点警醒,失败时多点从容,请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成功吧!曾有位哲人说过:“失败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回味,失败一经过去,成功即可到来!”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