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秋零
页数:310
字数:301000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内容概要[E]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修订版)》从康德。赫尔德,席勒。费希特、谢林、洪堡、黑格尔等七位德国哲学家的原著出发,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和探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并追溯了西方历史哲学的起源及其在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之前的发展,简要介绍了黑格尔之后德国历史哲学的发展大势,为德国古典历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景图。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作者简介[E]
李秋零,男,1957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除本书外,著有《上帝·宇宙·人》、《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译有《康德著作全集》,《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基督教哲学》等。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书籍目录[E]
绪论 历史与历史哲学
一、“历史”的三重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二、历史哲学的两种类型及其主要问题
三、德国古典历史哲学
第一章 历史哲学的史前史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哲学思想
二、基督教影响下的中世纪历史神学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哲学思想
第二章 历史哲学的诞生
一、历史哲学之父维科
二、法国启蒙时代的历史哲学
第三章 康德:历史与自然意图
一、所谓第四批判
二、自然意图
三、历史的进步与恶劣的情欲
四、自由与法治
第四章 赫尔德:历史与人道
一、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赫尔德的影响
二、赫尔德历史哲学的形成
三、历史进步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四、传统与有机力的统一
五、历史中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六、历史进步的过程
七、人类历史的目的——人道
第五章 席勒:历史与审美
一、何谓世界通史
二、研究世界通史的目的
三、审美教育和审美国度
第六章 费希特:历史与世界计划
一、知识学与历史哲学
二、世界计划
三、历史的分期
四、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谢林:历史与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一、历史哲学在谢林早期哲学中的地位
二、法治制度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
三、历史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四、历史是绝对不断启示的过程
五、历史的分期和进步
第八章 洪堡:历史与历史真理
一、历史的动因
二、历史中的理念
三、历史研究的方法
第九章 黑格尔:历史与理性
一、历史哲学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意义
二、考察历史的方法
三、理性统治着世界历史
四、理性的狡计
五、世界历史个人
六、国家是自由的实现
七、民族精神和世界历史民族
八、历史的地理基础
九、世界历史的行程
十、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结束语: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历史哲学大势
后记
修订版补记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章节摘录[E]
版权页:奥托生活在经院哲学初步繁荣的时代,与以前几个世纪相比,经院哲学家对思辨、对理性的更多的强调和重视对奥托无疑有深刻的影响,更何况他还是德意志皇族的一员。这些因素都使奥托在比奥古斯丁更大的程度上肯定世俗的历史。但另一方面,奥托时代的基督教会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的权力中心,远非奥古斯丁时代的国教地位所能比拟,这种现实在奥托的历史神学中的反映就是上帝之国与教会的进一步等同。两种显然对立的倾向同时出现在这位思想家的观点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痛苦的矛盾。如何解决或者调和这一矛盾,也就成为奥托给后世提出的课题。梅里斯认为:“中世纪缔造了历史哲学的三大形态。奥古斯丁处于开端,他给予中世纪历史哲学以典型的形式。弗勒辛的奥托意味着中世纪世界观的顶峰,托马斯·阿奎那和但丁意味着中世纪哲学的重要的结束语。”而这个结束语的特征也恰恰就表现为教会和国家关系的和解。事实上,托马斯·阿奎那并无意于建立一种历史哲学。然而,他依据亚里士多德哲学所建立起的那个无所不包的宗教哲学体系,却为新的历史哲学思想的产生扫清了道路。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等级制中,一切存在被划分成两个大的体系,即感性的现实和超感性的现实,或日自然的王国与神恩的王国。而人的灵魂正是这两个王国的衔接部。作为分离的形式它向往超感性世界,而作为内在的形式,作为生命的力量,它又转向感性世界。人同时是这两个世界的公民。而在尘世中,与感性世界相应的人类组织是帝国,与超感性世界相对应的是教会。人也可以同时是帝国和教会的成员。于是,国家不再被纯粹看作是恶的代表,不再与上帝之国处于尖锐的对立中。虽然国家仍没有绝对的价值,但至少已有相对的价值,在上帝的救世计划中履行一定的使命,是神恩的救世道路上的一站。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其历史哲学思想正是从托马斯·阿奎那的上述观点出发的。在但丁看来,统一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所分有的神性,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由于上帝的本性是统一,上帝所创造的人类也就分有了上帝的这种本性。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对上帝犯了罪,这种原初的统一也就被打破了。既然人的存在目的就是回归上帝,因此,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重建这种统一,这也是上帝的意旨所要求的。“人类只有尽其所能与上帝相像,才能处于最佳状态,而人类又只有达到完全统一才接近上帝的形象,因为统一的真正基础就是上帝本身。”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但丁和奥古斯丁之间也就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但与奥古斯丁不同,但丁认为,作为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作为上帝的意旨的统一既具有伦理、宗教的性质,也具有政治、社会的性质,因而也就包含着两种统一形式,即教会和世界帝国。梅里斯认为:“相对于奥古斯丁和弗勒辛的奥托的历史图像,但丁的历史哲学极其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进步,这首先是因为,宗教对他来说已不再被看作是唯一的上帝之子,而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文化力量,特别是帝国,相对于教会取得了一种独立的价值意义。”教会和帝国都是人类统一这个终极目的的暂时性实现,都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都是直接受权于上帝。教会是所有精神事务的绝对统治者,是道德和宗教事务的最高仲裁,帝国则是世俗事务的绝对统治者,是尘世的最高权威。二者具有同等的权力,只有二者完全分离、互不干涉,上帝的意旨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世界历史也就是这两种力量分而治之的历史,而历史的终极目的则是文化借助帝国和教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最终建立一个和平的统一国度,这也就是上帝之国的实现。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编辑推荐[E]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修订版)》为哲学文库之一。